核心提示
高考志愿填报的根本依据,是考生多次模拟考试的分数,以及自己成绩在学校所居的位置。这也是志愿填报的前提。目前广东全省考生基本完成了“一模”和“二模”,考生可以着手准备志愿的填报了。而在实际的志愿填报中,部分考生却陷入了填报的误区中,比如过分看重院校名气而忽略了专业和志趣、第一志愿把握不准、各个志愿之间没有拉开梯度层次、无视志愿表的细节等,从而可能造成错报专业而厌学、高分却落榜等结果。
怎样规避填报志愿的误区?考生应必备哪些策略和技巧?且听考试机构专家、高三老师、高考过来人一一道来——
专业与院校哪个更重要?
【误区扫描】
非名牌大学不上 非热门专业不读
非名牌大学不上。这是很多考生抱有的想法。这种不正确的、不切合个人实际的观念误区体现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便是一味地惟名校是从,把读好的学校等同于有一个好的前景,过分关注院校本身的知名度而忽视了个人兴趣与具体专业的吻合。
而有些同学报考时则紧盯着热门专业不放,忽视了学校的因素。对专业的不了解也是造成志愿误报的重要原因。
北大方正教育心理研究院曾经用两年时间,为全国的一万多名高中学生作了专业选择评估,结果让人惊讶,在高校招生的260多个专业目录中,大约有90%考生对所报专业并不了解。
【策略技巧】
结合兴趣选专业 全面衡量挑学校
专业与院校,在选择时究竟哪个更为重要?这是困扰考生的一大难题。
专家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相对来说专业对考生更为重要。对考生而言,在大学里学到真才实学至关重要。因此,在填报志愿时必须重视所选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就业方向、学籍管理等,先对此作一番细致的了解,结合个人的性格、兴趣,作出抉择。
一些在校大学生告诫考生,填报志愿时只考虑自己青睐的院校,但由于专业的不对口而退学重考或半途转专业的现象并不鲜见,这样的代价太大,考生不要重蹈这个路子。如广东一考生原来顺利入读广州某高校,但由于所读的计算机专业并非其兴趣所在,第一年理工科目考试几乎全部不及格,而该校又不能提供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最后被迫退学重新参加高考,报读文科类专业。
据了解,现在全国高校招生的专业目录有260多个,并划分出近1000个专业,而很多考生对这些专业并不熟悉。如一些学生竟错误地认为应用数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是当中学数学老师。
北大方正教育心理研究院的院长龚文博士建议,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寻找相关的专业,比如喜欢物理学的,建筑工程、机械、计算机等都和物理相关,这些专业都可以报考。
院校的因素也不应忽视,例如同样会计专业,就会因学校不同而使得专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差异很大。很多专家由此认为,学校和专业对考生来说,都很重要,应该结合个人志趣爱好,全面深入了解专业的详细信息,在填报时兼顾该专业在该院校乃至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前景等,全面衡量院校与专业的选择。
何为填好第一志愿“标尺”?
【误区扫描】
优势科目不是惟一标准
绝大部分考生都知道第一志愿的重要性,但在填报时由于缺乏科学的引导,就出现了盲目填报的现象。主要存在这样的误区:
一是对自身实力估量不准,不经细细推敲就盲目填报。如过高估计自己的成绩,好高骛远,守住心慕已久的院校不放,报考风险必然陡增;也有定位过低的,为了稳保考上,填报志愿时十分保守,没有“斗勇”的决心,从而丧失了就读更好层次院校的机会。
二是在填报第一志愿时只根据自己的某一个优势科目来确定报考专业,这样很可能导致第一志愿的误报,最好的机会被荒废掉了。
如一位姓黄的学生,她的数学成绩在各科中是最好的,但她在专业选择评估中的结果却是人文社科类,这位学生按照数学成绩来填报第一志愿,风险就很大。